威胁侦测
在进化过程中,人们生来对威胁物就有一种天生的警觉。比如说蛇,比起非威胁物,人们会更快侦测到蛇,这一点被视为源自进化基础;毫无疑问,对我们人类祖先而言,能有效检测到威胁提供了选择性优势。
例如,出示内含威胁元素(如蜘蛛)及非威胁性元素(如花朵)的图像时,人们很快会先看到威胁元素,而不会看到非威胁元素。人们搜索威胁物的时间,跟威胁物的位置或周围干扰物的数量无关。同样,一张怒脸摆在一组笑脸当中和一张笑脸或愁容摆在一组怒脸当中,人们找到前者那一张怒脸的速度,会比在后者找出笑脸或愁容更迅速。这种因进化而能侦测威胁物的能力,属于知觉过程的作用,它会不自觉地自动扫视视觉范围的东西。不像较为缓慢、富连续性的意识活动,威胁侦测发生得很快,并有其他视觉及认知过程同步发生。
当人们遇到蛇、蜘蛛、怒脸等相似特征的东西时,就会有一种天生的警觉。比如,蛇的波浪状线条、蜘蛛的细腿和圆形大身躯,以及怒脸的V字形眉毛。同理,其他常见的掠夺特征(如无礼的眼神),由于相似性也会产生警觉,但是这方面的研究不多。无论如何,这种对特定威胁特征的敏感,解释了为何儿童常常被小树技和花园的水管吓到,以及为何人们对类似蜘蛛的昆虫(例如蟑螂)有着相同恐惧。当人们对威胁物出现有意识的害怕或恐慌时,警觉能力会变得更敏感,而且搜索威胁物的时间会缩短。一旦威胁物引起人的注意也会比非威胁物更能持续抓住人的注意力。
想快速吸引注意、暗示威胁或不祥预兆时(例如禁止进入某一区域的标示设计),可考虑用威胁物。威胁物特征的抽象呈现会启动威胁侦测机制,但不会出现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。因此,在纷杂的环境中(例如摆满货品的零售货架),可以考虑用这类元素来吸引注意力。想在最大的威胁与最小的负面效应之间求得平衡,不是科学,而是一门艺术。因此应该谨慎探究,并且测试目标人群要恰到好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