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递-图片优势效应

图片优势效应(the 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),指的是在多数情况下,人们对图片的记忆总是优于对文字的记忆。

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约翰·梅迪纳(John Medina)博士,从事人脑发展基因问题研究。他表示:“文本和口头表述方式,不只是在记忆某些特定类型的信息方面效率比图片差,而是这种方式本身效率就比较低。”

他做过一个研究实验,如果某一信息完全通过口头传达,那么72小时后进行测试,人们能记住的信息只有10%左右。如果采用口头结合图片的形式传达信息,那么72小时后进行测试,人们能记住的信息从10%提高到65%。

图像优势效应理论认为图像总是比文字更容易被人记住,尤其是在人们不经意间注意到并且持续时间很短时。若是一个人刚看过一组图像或是一组文字,随即便对他的记忆进行测量,基本上两者的(图像和文字)被记忆程度会相当。

但是《普遍设计原则》一书中援引的调查却指出,若是在接触结束后超过30秒再测量,图像优势效应理论便开始显现。在图像表达的是常见又具体的事物而非更加抽象的概念时,这种效应的表现尤为强烈。

图片的效果比文字更好,因为大脑将文字还原为若干小图片。梅迪纳博士说:“我的文字使你窒息,不是因为我的文字不太像图片,而是因为它们太像图片了。我们的大脑皮层对于纯文字信息,处理起来没有图片那样得心应手。”

I. 与生俱来的视觉化思考工具

现代科学研究证明:人的左脑分管逻辑思维,负责语言、文字、分析、判断;右脑分管创造思维,负责图形、音乐、空间、互动等非语言系统。大脑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视觉化思考工具。

长期以来,传统学校教育过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与逻辑思维能力,而忽视右脑创造思维的开发。从小学、中学到大学教育,我们一直在强化读、写、算的能力,强化训练的很多知识是条理化的、规范的,但缺少丰富的视觉体验与视觉互动。在这种教育模式下,容易形成知识惯性与思维定式。

II. 视觉思维和语言文字思维的最大区别

视觉能够高效传递语言文字无法言说的信息。视觉思维的特点是直接、具象、丰富、鲜活,是非线性的、发散性的思维,会衍生出很多“浮想联翩”。而语言文字思维则是抽象、间接的线性思维。 比如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,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描述那是一种怎样的神秘微笑,一百个人恐怕会有一百种描述。如果让你亲自看一眼那副画,看看到底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什么样子的,你可能会有第一百零一种描述吧。



请遵守《互联网环境法规》文明发言,欢迎讨论问题
扫码反馈

扫一扫,反馈当前页面

咨询反馈
扫码关注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