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提升产品力

故事

之前一段时间,和之前研发的同事聊天,他说他最近很忙。我问他忙些什么?他说他有很多有意思的idea,然后跟我巴拉巴拉讲了半小时有趣的故事。他说他要去创业,把这些功能做上线,肯定能大卖,能赚一大笔钱,迎娶白富美,从此走向人生巅峰。真的很棒,我跟他说,不过我还是劝他还是先喝口水,“咕咚”一下,感受一下水的甘甜。

他说他之前做过一个临时产品,有很多地方他都有自己的想法,在产品需求评审的时候,提出了很多很多有趣的idea,能丰富产品的表现,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。但是这些idea都被产品否了。最后他也只能结合产品的需求,从技术角度补充。最后这个产品上线一段时间下线了,他也觉得做的也不是很成功。

我们也一起讨论了很多,我想大家也可能都有自己的经历。作为项目成员,产品的一线研发,大家都想把产品做好,你也给产品想了很多idea。有些人认为这些都是你应该做的,帮产品出谋划策。有些人认为你是不是只要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就好了,其他的事情他们也有想法有计划,做不做、怎么做、何时做,“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”。

经过不断地学习、思考、总结,偶尔学到“产品力”这个名词,第一感觉这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,本文就认真研究学习一下。以下是本人粗浅的认识和理解,欢迎一起讨论。

产品力

对于技术型的公司来说,有个基础的TPC逻辑,如下所示,技术是产品的基石,商业是产品的价值放大。

+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--+
| Technology | --> | Product | --> | Commercial |
+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--+

技术是基础,那是不是技术做到极致,产品就能做好呢?不一定。顶尖的产品蕴含顶尖的技术,顶尖的技术不一定能出顶尖的产品。这是一个必要条件,不一定是充分条件。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剧本,某个顶尖机构,聚集了各方面的技术领军人才,却做不出优秀的成绩。反而是一些技术不一定是最顶尖的同行做出了优秀的产品,产品成功后反过来倒逼技术进一步升级、优化、突破。

在互联网行业,优秀的互联网产品,也应该兼顾BTU三方面:Business商业需求,Technology(技术),User(用户体验)。如下所示:

+----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+
| Business Needs | --> |  Product   | <-- | User Exp |
+----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^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+------------+
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Technology |
                       +------------+

如今互联网产品都比较推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(UCD,User-centred design),它是一套产品设计的方法论,有ISO标准规范(Human-centred design)。前面说的我那个同事,其实就可以基于这个UCD规范,来详细设计他的产品方案。把这些都想清楚,自己才会知道自己离想要的目标有多么遥远。

那么,产品力是什么?

我的理解,产品力是产品的能力,或者说是产品的力量,是能够打动消费者,让消费者从“心动”变成“行动”的力量。产品力应该是以用户为中心的,从用户的实际需求,到用户的精神欲望,再到用户的具体行动,在这些用户活动中产品的价值体现。

如何提升产品力

逻辑理解起来很简单,实际实践起来总是那么的难。

既然产品力是以用户为核心的,那么提升产品力,我们的核心对象不是研究“产品”,而是研究“用户”。不是说给产品加什么功能,拓展什么能力,不是“我觉得”怎么怎么样,而是真正的让“用户觉得”怎么怎么样。从产品思维,转移到用户思维,提升产品满足用户需求、打动用户心智、促成用户行动的能力。

用户价值

用户价值这里是双向的,研究用户的第一步是先要认知用户,先要搞清楚自己的“第一客户”,之前学习“老逍果汁会”,听老逍经常强调的“第一客户”,这里算是想明白了。我在前面的TPC逻辑上加了用户和服务的逻辑,如下所示:

+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--+
| Technology | --> | Service | --> | Product | --> | Commercial |
+---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+     +------------+
                    ^
        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        +---------+
                    | User    |
                    +---------+

“客户第一”使我们的价值观,“第一客户”是我们研发同学真正要思考的问题。首先要认清我们的第一客户,然后是透过第一客户的视角来看产品,从第一客户来分析他们的诉求,他们的动机。从第一客户的眼中看到产品的不足,看到自家的优缺点,后面才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

提升产品力之前,我们要了解用户,要破解用户行为之谜,就要从点到面的了解我们的切实用户。因为提升产品力,你做的功能,做的优化,为产品带来的改变,都是要用户买单,用户需要认可产品的改变。借用俞军老师提出过一个用户价值公式:

用户价值 = (新体验-旧体验) - 替换成本 

提升产品力要求我们这里的用户价值是正向的,所以每一次产品迭代都要务必谨慎小心,一定要理解第一客户,理解自己做的事情,让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把握。

客户价值主张

价值主张是分析产品价值的一种方法,客户价值主张(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),是站在客户的视角,对客户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,是对客户真实需求的深入描述。这里之所以和大家分享客户价值主张这个方法论,是因为在学习实践中,我发现这个思路和提升产品力的方向是不谋而合的。

客户价值主张也是一种产品战略,他从三个角度剖析产品的用户价值:相似性、差异性和共鸣点。

  • 相似性,是认为产品应该和市面竞争对手具有类似的能力,具有可替代性。这要求我们的产品能满足用户的基本诉求,提供基础链路的服务能力。
  • 差异性,和竞争对手相比,产品为用户提供了更优的、更好的差异化服务。这些差异化的服务从用户体验来看是一种优势,为用户价值带来增量。
  • 共鸣点,具有能引起客户共鸣的个性化服务。这个对产品的要求比较高,是用户和产品交互中,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用户能感受到的共鸣。

分析用户诉求时,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些问题,甄选出提升产品力的用户需求。

CVP相似性差异性共鸣点
核心问题用户为什么买单?为什么是你而不是竞争对手?用户心中最有价值的点?
向用户传递什么价值?细分客户提供哪些产品服务?满足哪些客户需求?解决客户什么问题?

技术和产品

技术可以创造产品,反过来,产品也能促进技术。我理解技术和产品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,就像大家脑海里想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模型一样。技术和产品是通过业务迭代不断向前更新的,迭代不仅是迭代新的产品功能,同时也要迭代技术能力。如果没有产品需求,没有业务迭代,那么这个产品注定是在走下坡路,是要慢慢死掉的。可以想想龟兔赛跑的故事,长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。

大家知道蚂蚁技术做的很厉害,开源了很多技术产品。蚂蚁技术产品管理小组在去年10月底推出了一个技术产品力模型。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描述技术产品力的。

技术产品力模型

  • 创新力:对标竞品,产品在模式、技术、功能等维度是否采用新的方法有效解决问题
  • 满意度:聚焦用户主观感受,包含功能满足、易用性、性能、服务质量
  • 质量:可靠性、安全性、可用性、文档、服务质量等指标评估
  • ROI:成本和效率

虽然这个是蚂蚁的技术产品力评估模型,但是从中我们也能借鉴学习,从技术角度总结思考提升产品力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和度量。

产品迭代

关于产品迭代,应该和产品的发展阶段有很大关系。比如我们把产品按照成长阶段分为三个类型:初创产品(从0到1)、进化产品(从1到100)、成熟产品(从100到999)、衰退产品(从999到100)。不同的阶段,产品侧重点有所不同,但是有两个基础模型是需要我们了解的: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模型和PMF(Product Market Fit)模型。

借用一张网上流传很广的介绍MVP模型的图,如下所示:

这是前一个互联网浪潮很流行的精益创业的核心思想,意思是用最快、最简明的方式建立一个可用的产品原型,通过这个最简单的原型来测试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预期,并通过不断的快速迭代来修正产品,最终适应市场需求。关于市场验证这一块,我们就引出了第二个PMF模型,如下图所示:

PMF同样是一个基础模型,是我们产品迭代的一个重要关注点。

当然这些理论模型说起来都比较简单,也比较好理解,但是在实际生产实践中,远比以为的要更加困难。以上是我简单的学习总结,有问题欢迎交流。

举个例子:

英特尔称,Gaudi 3可将Llama2和GPT-3模型的训练时间较H100平均缩短50%,将Llama和Falcon模型的推理吞吐量较H100平均提高50%、推理速度较英伟达H200提高30%。英特尔还推出第六代志强(Xeon)处理器,宣布谷歌云将运用其机密计算功能,将与多家企业合作打造企业AI的开放平台。

英特尔发布新产品追赶英伟达,据说没有抢到内存产能,Gaudi 3 没有采用最新的 HBM3(高带宽内存),而是采用了稍微有点过时的 HBM2e。虽然如此,英特尔发布的这款芯片还是挺厉害的。我们也可以用客户价值主张模型来分析因特尔的产品力。



请遵守《互联网环境法规》文明发言,欢迎讨论问题
扫码反馈

扫一扫,反馈当前页面

咨询反馈
扫码关注
返回顶部